立陶宛分享7 -- 維爾紐斯大教堂
維爾紐斯大教堂(4510)-是波羅的海區最大的教堂,位於維爾紐斯舊城區,是白色典型古羅馬建築式樣的天主教教堂,不但是立陶宛最最重要的建築,也是歷代立陶宛大公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而地下室的墓窖,更是立陶宛歷史上多位重要人物的長眠之所。
教堂原址最早的時候也是供奉立陶宛民族自己的守護神,大約是在8個世紀之前,那時的敏道加(Mindaugas)國王才開始信奉基督,於1251年將它第一次改建為天主教堂.. 後來,隨著歷代國王信仰的不同,這間教堂就被用來侍奉不同的神,當然.也會分別進行不同的形式的改建。我們現在看到的教堂,是18世紀末重建完成的作品。
維爾紐斯大教堂-正面三角形屋頂上站著三位守護神,分別是中間拿十字架的聖海倫( Saint Helena照片4517)和兩邊的聖卡錫米爾(Saint Casimir照片4513)和聖史塔尼斯洛(Saint Stanislaw照片4513)這三尊雕像. 原本都是木雕製品,在 1950被史達林下令把雕像摧毀,教堂被改為畫廊.. 直到獨立後的1993年才用石雕的複製品. 站回原來的地方。
教堂入口的外牆(4518)上,有6個壁龕(4519)分別立著聖經中有名的人物,依序為摩西(Moses 照片4521)、亞伯拉罕(Abraham照片4522)、聖馬可(St. Mark照片4523)、聖馬太(St. Matthew 照片4524)、聖路加(St. Luke 照片4525)和聖約翰(St. John 照片4526)。
大教堂的內部建築(照片4531),融合了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正好見證了從中世紀以來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築史。很多的大柱子(4532)將教堂內的空間分成三個主要部份,在最後一次整修時,將主要走道的設計得特別低,更突顯主聖壇給人的神聖感覺。教堂內陳掛著超過40件從16到19世紀的藝術作品(照片4532),更裡邊還保存著14世紀完成的濕壁畫,還有禮拜的用具、墓碑,紀念壁磚和彩繪等,聖壇中央是聖史塔尼斯洛(Saint Stanislaw)臨終的大幅壁畫(照片4971)。
左側一個柱子上還有塊壁磚(4959),紀錄著教宗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4960)1993年8月造訪立陶宛時,就是以這座教堂作為第一個祈禱的處所,教堂也保存著當時特別訂製給教宗使用的金質聖杯. 和特別訂製給教宗祈禱時穿著的服飾。
大教堂裡共有11間小禮拜室(4939-41),但是.. 所有來大教堂的人,都不會錯過立陶宛唯一的聖徒卡錫米爾(St. Casimir)的禮拜室(4964),祭壇上還放置著他的銀製棺木。聖卡錫米爾原是波蘭的王子,曾經進入神學院就讀,本來的志向只想終身事奉神,可是仍在1479年隨父親前來治理立陶宛. 因為那個年代立陶宛已經被波蘭併吞了.. 聖卡錫米爾以公正和仁慈赢得立陶宛人的敬愛. 他曾經製造很多的神蹟. 其中最有名的神蹟是曾幫助立陶宛人. 在對抗俄羅斯強權的侵略戰爭中贏得奇蹟般的勝利. 聖卡錫米爾死後才被羅馬教宗追封為-聖徒。
禮拜堂正中央掛著聖卡錫米爾的畫像,最特別的地方是畫像中有二隻右手(4976),其實聖卡錫米爾本人並沒有那一隻多出來的右手,但這幅畫為什麼畫成這樣,所有的研究者到現在都還沒有共識的結論. 我個人的解讀是-多了一支神蹟的手. 在必要時-發功用。這幅畫完成於1520年,畫像中的聖卡錫米爾身穿寶石紅的長袍,頭上戴著立陶宛大公的帽子,但是在1636年,這幅畫被重塑金身,除了聖人的臉和手,其餘部份都用金箔包覆住(4976),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正面牆壁兩邊有銀質小型的人體器官如手. 腳. 眼. 心等是信徒神蹟痊癒後感恩回贈(4980-83).. 這些張貼回贈的動作. 讓很多信徒們. 當在受到病痛折磨時. 更加堅強的運用信仰的力量活下去。
維爾紐斯大教堂周圍的廣場稱為-教堂廣場,是現在維爾紐斯的居民最常使用的多功能廣場,小朋友們在這裡玩滑板,學單車等.. 或是當公眾集合的地點或朋友們約會碰頭,確實是個極為方便又不會走錯的地標.. 此外. 除了觀光客,居民們都在教堂廣場上逗留. 其實很少走進-大教堂.. 但是. 大教堂仍是立陶宛人最重要的精神寄託…黃智琴 (2008年)
參考資料-http://en.wikisource.org/wiki/Catholic_Encyclopedia_(1913)/St._Casimi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int_Casimir
歡迎推薦PINTEK產品
高壓測試棒(High Voltage Probe)
差動測試棒(Differential Pr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