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分享4-布加勒斯特-農村博物館
農村博物館Village Museum -開始建造於1936年的農村博物館,是全歐洲最大的露天博物館,位於赫拉斯淘公園(Herestrau Park)的赫拉斯淘湖畔(Lake Herastrau),占地約10 公頃,展示羅馬尼亞大部分仍在使用中的農具用品、傢俱、風車和教堂等..導遊說-每週日的早上,會有當地的民族樂團在中庭表演..我們安排在星期一傍晚前往參觀.當然沒有這份福氣瞜..有很多文化界團體認為-農村博物館是羅馬尼亞最有價值的博物館。因為.羅馬尼亞號稱是歐洲的農村,因此它的農村風光.應該算是歐洲最有代表性的..博物館裡面有原始大小的各式農舍.被原物整棟移植過來,還有風車,磨坊和水車,附近的赫拉斯淘湖風景也很不錯..請帶著放鬆的心情前往觀摩學習.有緩解壓力的效果.還可以欣賞美景..最後再拍幾張美美的照片當紀念..所以我認為如果同學們有機會前往羅馬尼亞旅行.可以要求加入此地-農村博物館..因為不需門票.一般旅行社都會答應的..我認為.非常值得一去。
農村博物館共有羅馬尼亞 18 -19 世紀的農舍、教堂、手工業作坊、風車、水磨房等建築共 71 座,其中有 移植40 多個完整的農家院落,包括了羅馬尼亞農村中貧農、富農、鄉村教師、作坊老闆、神職人員等各個階層的家庭。這些風格迴異的建築物.從羅馬尼亞各地農村原封不動地搬遷過來,然後又恢復其原貌,既富有民族特色,又獨具地方色彩。此外,整個博物館裡還擺設著 21,500 多件農家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傢俱、生活用品以及民間藝術裝飾品等。
博物館裡最高的建築是一座從馬拉穆雷什地區搬遷來的小教堂(照片419-420),高 60餘公尺,圓周 80 餘公尺,純木製結構..導遊強調-連一根鐵釘也沒有喔.不相信自己去摸摸看..小教堂設計精細,結構嚴密。據說它已有 250 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小教堂誕生於奧斯曼帝國統治最暴虐的時代,又是廢除奴役制度的見證者,可以說是羅馬尼亞反抗外來侵略,爭取國家獨立解放的象徵;另外.從多日爾縣搬遷來的瑪爾達萊斯蒂家(照片380-383),是一個半地窖式的窩棚,又黑又濕,是羅馬尼亞人民在異族統治時期痛苦掙扎的寫照.
博物館裡最古老的一所農舍則是從薩圖馬雷縣搬遷來的一個樸實農民的家(照片365-366)。它建於 1750年代,全部為原木結構,高大寬敞、尖脊斜頂,冬暖夏涼,是喀爾巴阡山區典型的防雪農舍。木房內有一間陳設講究的會客室,地上鋪有羅馬尼亞特產的厚實地毯,四面牆上懸掛著花色斑斕的壁毯。在右側的臥室裡,陳列著女主人為女兒準備的嫁妝。花襯衣、長裙子、毛圍巾、皮坎肩上都有金銀絲線刺繡的雲雀、花朵等圖案,其做工之精,堪稱巧奪天工。而從佛朗恰地區搬遷來的農舍,有一個叫做“美林達爾”的食物存放處(照片389),裡面放有各種食品,過路人可以隨便享用,不用向主人打招呼,又反映出羅馬尼亞人民的善良好客。
最後再跟同學們補充遺漏的照片導覽..照片356-361青春洋溢的美少女在入口處的攤位賣卡片..照片391-392是非常漂亮的大門與窗戶.感覺有點希臘風.其實是傳統喀爾巴阡山區的圖騰配色..照片371.404這種構造的深水井.因為建造費用頗高.一般都是全村共同負擔.也共同享用的.通常都會蓋在寬廣的空地上..照片410是橄欖油壓榨工廠.利用水車當動力..照片416-417請張亮眼睛.獵到超低胸漂亮美眉喔..深V比LV還要迷人..照片423-432巧遇出外景的新人.我當然不會放過拍照時機.他們唯一的道具居然是-一卡舊木箱(照片431-2)..是我.當場扔了.我祖母的嫁妝.還比它有造型..不過倒是讓我想起陳雷一首正在走紅的台語歌-一卡皮箱..哈哈…黃智琴 (2010年)